回顧篇:
我國自深化經濟改革以來,隨著計劃指標經濟的逐步退出,貨幣財政政策就成為國家掌控宏觀經濟運行趨勢最行之有效的工具。即使在世界范圍內,貨幣政策的調整也是各國對本國市場經濟實施有效干預的普遍作法。
10月20日,作為中國宏觀貨幣政策的制定及執(zhí)行機構,央行高管對下一階段我國貨幣政策走向再次作出“微調”表態(tài)。央行副行長馬德倫在全球商報經濟論壇上表示,當前在貨幣政策操作上要保持流動性合理適度。
至此,縱觀自去年下半年爆發(fā)全球性金融危機至今不難發(fā)現,我國的貨幣政策已伴隨著國內經濟走勢,也走出了一根從收縮——寬松——適度寬松——合理適度的U型曲線。
從寬松到合理適度
在金融危機全球性爆發(fā)之前,中國所執(zhí)行的是信貸收縮的貨幣政策。當時,中國的經濟正面臨因持續(xù)的高速增長而帶來的巨大的通脹壓力。因此,僅去年上半年,央行既數次提高雙息利率,意在回攏市場超量資金,減緩通脹壓力。
但自去年九月起,隨著美國雷曼兄弟的倒閉為標志,一場史無前例的危機突兀而至,并迅速蔓延至實體經濟,隨著世界性經濟滑坡的加速,我國金融行業(yè)雖因受益于和國際金融市場連動性較低,而逃過一劫。但以出口為主要增長動力的外貿型經濟,卻受困于國際大環(huán)境,一度出現大幅萎縮的趨勢,為改變這一態(tài)勢,中國迅速及時的出臺大規(guī)模財政刺激計劃,并提出以“促內需,實現保增長”的目標。與此同時,央行的貨幣政策也一改過去的“緊縮”,取而代之的是大力度、堅決的“寬松”的信貸政策。隨之而來的,就是今年一、二季度的信貸“井噴”“天量”的頻發(fā),貸款額達總計高達7.4萬億,而年初央行計劃全年新增貸款才5萬億。
隨著“寬松”政策下,市場資金的充盈為中國經濟度過難關打下基礎。至二季度末,我國經濟在國際環(huán)境進一步惡化的背景下,伴隨著“促內需”政策的一步步落實,實體經濟開始出現觸底反轉的態(tài)勢。除進出口指數外的各項經濟指標,均出現止跌企穩(wěn)的勢頭,市場的自我造血功能也大大加強,同時,隨著眾“天量”信貸的流入,市場資金已趨于飽和,而能脹壓力隱憂乍現。此時,央行適實作出“微調”表態(tài),表示貨幣政策在繼續(xù)執(zhí)行“寬松”不變的同時,將加強對“適度”的執(zhí)行和調控。
從力爭保8到GDP超8
進入三季度,“適度”之下,信貸額果然應聲而落。事實上,整個三季度的信貸市場,“適度”的執(zhí)行始終處于逐步加強的階段。信貸資金也屢創(chuàng)“寬松”以來的新低。而中國經濟在“適度”調控之下,穩(wěn)健的走出了回暖上揚曲線。
通脹預期漸行漸遠,各項經濟指標紛紛由負轉正,GDP已出現連續(xù)數月的持續(xù)增長。截止9月底,GDP以超8的表現,有力的確保了全年保8目標的實現。并以優(yōu)異的表現向世界宣告:中國已率先走出危機,確立回暖趨勢。
對于近一年以來困撓中國經濟進一步回暖的進出口業(yè),其9月數據也因以兩個環(huán)比上升,同比降幅大幅縮窄的表現,強化了業(yè)內對其年底前同比實現正增長的信心。
時至今日,中國經濟的首要任務已從“保增長”戰(zhàn)略性的轉移到“調結構”的長遠方針上來,也就在此時,央行再度以提前一步的方式提出“合理適度”的貨幣政策。
正如馬德倫當天表示,下階段貨幣政策要加強政策指引,不斷調整和優(yōu)化信貸結構,處理好“保增長”和“調結構”的關系。
馬德倫說:“當前要把握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重點、力度和節(jié)奏,當前要堅定不移地維持適度寬松的總體取向,使貨幣政策在促進經濟復蘇方面發(fā)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適度,引導貨幣信貸合理增長。當前貨幣信貸增長要考慮經濟增長態(tài)勢尚不穩(wěn)固的現實,同時要高度重視貨幣政策效應的時滯因素,今年已投放的大量信貸未來仍將發(fā)揮作用,防止市場流動性變化對資產價格和消費價格造成影響。”
任何微小的貨幣政策調整都是以對當前宏觀經濟的解讀,對未來宏觀經濟走勢的預判為基礎,此次“合理適度”表態(tài)的依據是什么?未來貨幣政策出現方向性“變臉”的可能性有多大?
來源:中國金融網
?
Copyright (c) 2025 m.bai5t2.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奧沃冶金技術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津ICP備11000233號-2
津公網安備12010202000247
電話:022-24410619 傳真:022-24410619
E-mail:12088020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