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張若斌
本周二澳大利亞央行于20國集團中率先加息,使市場上關于全球流動性收緊的預期開始流行。隨著通縮勢頭的全面消退,對于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質疑聲似乎也越來越大,各國央行先后收緊流動性的可能性正在不斷增加。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央行所堅持執(zhí)行的適度寬松貨幣政策,正成為提供全球流動性的重要源頭。
在澳大利亞央行行長史蒂文斯看來,來自中國的大宗商品需求已成為考量該國貨幣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宣布將基準利率上調至3.25%之后,史蒂文斯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此次加息得益于銀行體系相對強健、迅速實施的財政刺激措施以及中國對澳大利亞大宗商品的旺盛需求,澳大利亞經(jīng)濟將可以避免陷入衰退,而澳央行可能還會進一步加息。
對任何一個經(jīng)濟大國的央行來說,直接把與某國的貿易行為作為制訂貨幣政策的依據(jù)是較為罕見的,中國需求對澳大利亞經(jīng)濟的支持力度由此可見一斑。事實上,中國內地自2008年起已成為該國最大的貿易伙伴,特別是從上半年國內銀行的信貸數(shù)據(jù)看,鋼鐵、有色、煤炭、石油、基建等均是信貸投放的重點行業(yè),與澳大利亞的出口業(yè)契合度極高。而今年中澳間數(shù)項百億美元大單進一步鞏固了這一地位。
從石油到鐵礦石,從高級汽車到大型客機,中國需求正成為全球經(jīng)濟所依賴的最重要因素。在此前舉行的G20峰會上,部分西方政客甚至大聲呼吁,要以中國消費需求替代全球經(jīng)濟過度依賴的美國消費。那么,中國需求究竟來自何方?在筆者看來,中國央行所堅持執(zhí)行的適度寬松貨幣政策,以及商業(yè)銀行系統(tǒng)所保持的充裕流動性,正是在全球范圍內創(chuàng)造中國需求的重要因素。
經(jīng)典的貨幣主義理論認為,一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wěn)定性以及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不能同時實現(xiàn),最多只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這一理論被稱為蒙代爾“三元悖論”。由此可知,“貨幣政策在固定匯率下刺激經(jīng)濟的效果有限,中國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實施效果并不能完全用于本國GDP的增長,而是將不可避免地拉動其他國家的出口和就業(yè)?!薄P者曾在本報6月18的《警惕蒙代爾三角形的逆向效應》中提出上述觀點。從6日澳洲央行的聲明來看,澳大利亞承認了自己就是那個最受惠的“其他國家”。
在筆者看來,實體經(jīng)濟的真實需求來源于虛擬經(jīng)濟的流動性供給,其效果通過匯率工具進一步放大。2001-2003年間格林斯潘史無前例地13次降息以及美國銀行業(yè)創(chuàng)新使用次級抵押債券,為全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提供了巨額流動性,也是當時中國出口經(jīng)濟高速增長的最重要的動力源泉。正是為了控制出口創(chuàng)匯所形成的流動性泛濫,中國央行此后多次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并在市場上形成了利率與CPI掛鉤、存款準備金率與外貿順差掛鉤的共識。時過境遷,如今來自中國的流動性成為影響國際貿易的重要因素,以至于澳洲央行為了消化輸入流動性,逐漸開始收緊流動性。
來源:新浪財經(jīng)
?
Copyright (c) 2025 m.bai5t2.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奧沃冶金技術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津ICP備11000233號-2
津公網(wǎng)安備12010202000247
電話:022-24410619 傳真:022-24410619
E-mail:1208802042@qq.com